前天有位投資人,從投資人的角度上寫了一篇《我為什么不待見貨運APP》的文章,引爆朋友圈,有人認為寫的很好,有人認為此投資人為傳化旗下投資機構,代表的觀點是傳化,有人認為存在即事實。唉,然并卵,看來我真的是很無聊。
無聊完了就要干點正事,我也從我的角度上說說,我為什么不用APP叫車。
一是我的車夠用,市場上還是車多貨少
自從我干了落地配后,很多朋友找我,能不能讓他的親戚買輛車,來我這里干活,甚至有大企業想為我組建車隊,大部分都被我委婉的回絕了,原因很簡單,我的車夠用,如果這個時候一味地因為面子,車買了沒有貨,那么會對買車的人不負責任。當然,隨著我的業務增加,后續對車輛的需求會增加,我會根據業務量逐步去增加車輛。
貨運滴滴打車模式與出租車滴滴打車模式的市場環境是不一樣的,出租車行業是車輛供給小于車輛需求,而貨運行業剛好相反,貨運車輛的供給大于車輛需求,完全照搬肯定是不行的。
二是價格是考慮因素,不是絕對因素,安全服務才是決定因素
目前的物流行業,特別是公路貨運行業,還沒有形成標準模式,加上貨運行業的復雜性,注定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很多不可控性。如果我打出租車,收費標準是統一的,乘坐任何一部出租車,價格和服務不會有太大的差別,但是貨運行業價格和服務的差異性還是很大的,這樣就注定了貨運行業的熟人特性。
我們在實際操作中,有時會遇到很麻煩的貨,當時想過用APP找車試試,最終還是放棄了。試想一下,如果一票貨,用自己很熟悉的人和車,他們又熟悉流程,都感覺到很麻煩,這時候在APP上找一個不熟悉的人和車,還不熟悉流程,這不是給麻煩上加麻煩嗎,沒有困難制造困難嗎?
三我很清楚,上網的貨都是垃圾貨,上網的車同理,好司機都在忙著送貨了
這點可能互聯網物流人對物流行業了解不深,不會考慮到,但事實就是這樣,也不對,互聯網人肯定清楚,因為很多抄來的過期信息,甚至偽造的虛假信息都是他們干的。這點就不過多聊了,聊在多也就是三個字,然并卵。
除了以上三點,我認為貨運APP本身也是存在問題的。
首先是定位問題,我認為APP更應該定位為使用工具,而不是顛覆誰的行業模式,我們應該去接受和擁抱改變,互聯網和APP可以給物流行業帶來很棒的改變,就像微信的出現,降低了大家的溝通成本,提升了客戶體驗的效果,但是APP還不至于像電燈取代蠟燭那樣顛覆物流行業。我司也在開發配套我們系統使用的APP,我們對這款APP的定位就是使用工具。
其次是人的問題,不可否認互聯網人要比物流人聰明很多,從他們可以融(pian)到那么多錢就可以清楚,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,互聯網人帶來的除了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+以外,也帶來了糟粕。在某次沙龍,分享嘉賓投票階段的水軍,吹破牛皮的融資消息,造假的數據,趾高氣昂的態度,這些都是讓樸實物流人厭惡的,還有就是左青龍右白虎大金鏈子的俗人都不動手了,結果戴眼鏡穿西裝系領帶的文明人打的頭破血流的。
再者就是技術問題,貨運APP大多是預付款,沒有賬期,也不能開增值稅發票,這是很多貨主企業和物流企業所無法接受的;操作過程還是有些復雜,不夠簡化,最好是傻瓜式操作。
在趨勢面前,任何優勢都是顯得那么微不足道,任何的創新都應該收到尊重,包括成為烈士的人,誰不想用最小的代價還去最大的利益,你可以去試錯,包括成為炮灰的人。總之,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需努力。